三十年四次总规对比看成都巨变

成都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据考证,成都的建设始于周朝末年,古蜀国王开明王朝由华阳迁都于此,“一年成邑,两年成集,三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二千多年来,虽然成都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但它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们通过最近三十年里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含2016-2035意见稿)的对比,可以大概纵观近三十年来成都的建设发展变化及未来成都发展的轮廓。四次城市规划的对比将以规划图、规划背景、主要内容、简评展开

一、规划图

成都市中心城区面积越来越大,1994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截止2023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057.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了10倍

1995-2020:

2011-2020:

2016-2035:

2021-2035:

二、规划背景

从规划背景上来看,成都越来越开放,从逐步开放、形成市场经济,到全面开放、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及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995-2020:

在逐步开放和市场经济渐进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

2011-2020:

1.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需要针对灾后重建重新统筹布局
3.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及“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4.原总体规划到期,城市规模明显突破;产业布局需要调整与重大基础设施需要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灾后重建规划、总体功能区等规划需要综合协调
在这些背景下,对长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6-2035:

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治疗“大城市病”;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首位城市作用,加快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迈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2021-2035: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全面提升公园城市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主要内容

目标

成都的规划目标从早期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逐步发展到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再到如今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体现了成都从注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到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的转变。未来,成都将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1995-2020:

总目标: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目标:建设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园林城市;建设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征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较高科技开发和创新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市民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高尚文明素质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多种选择性,能满足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市民的需要的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交通便捷、基础设施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

2011-2020:

总目标: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基地;省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分目标:建设新兴产业城市、中心枢纽城市宜居花园城市、魅力文化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旅游中心城市。
阶段目标:近期(2015年)用5—8年时间,把成都建设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现代中心城市;中期(2030年)用20年左右初步建成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争取进入世界城市行列;远景(2050年)用30—50年最终建成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2016-2035:

总目标:立足成都实际,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国际开放,树立建强区域中心城市、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阶段目标:到2022年,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病”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成渝城市群极核地位明显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城市能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到2050年,迈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建成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全面实行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2021-2035:

总目标: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阶段目标:展望到2025年,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位势能级明显跃升,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
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共同富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展望到2050年,建成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定位与职能

成都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再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从单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定位的变化反映了成都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1995-2020:

定位: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职能: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1-2020:

定位: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职能: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物流和商贸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西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2016-2035:

定位:四川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职能:充分担当省会城市责任,发挥首位城市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成都在西部地区领先的功能优势,建成构筑面向欧亚腹地、融入全球体现的国家中心城市,联系欧亚大陆腹地的门户城市

2021-2035:

定位: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职能: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城市布局和规模

成都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城市空间布局从最开始的“三层次”、“主城五区”,到现在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从锦江时代的“两江环抱”到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让成都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1995-2020:

提出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三个规划层次,即中心城区、都市区、三圈层。中心城划分为三个区,一环路以内为市中心区;一环路与规划三环路(南部和东部以铁路为界)之间区域为主城区;主城区以外至规划外环路为环城区。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规模,由现在的单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都市区由大弯、龙泉、柳城、桂湖、郫筒、东升、华阳等七个卫星城与中心城共同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城市群,各卫星城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都市区的整体功能。
规划人口规模:至2000年,总人口1020万人;至2005年,总人口1070万人;至2010年,总人口1100万人;至2020年,总人口1150万人
规划建设用地:总城市建设用地至2000年342平方公里;至2005年422平方公里;至2010年490平方公里;至2020年670平方公里。中心城建设用地至2000年,172平方公里;至2005年200平方公里;至2010年226平方公里;至2020年248平方公里;至远景期,最大用地规模应控制在130平方公里以内。

2011-2020:

将城市空间划分为中心城区、市域两个层次。中心城区为绕城高速以内(含道路外侧500米绿化带),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绕城高速以外行政辖区以及高新南区大源组团范围;市域为非中心城区成都其它区域。中心城区布局由单核聚集到轴向集中,由圈层拓展到扇叶状延伸。另外整合市域南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包括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新津县等区域),形成天府新区。发展方向将依托放射加网状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一区为中心城区;两带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六走廊包括成(都)温(江)邛(崃)发展走廊,成(都)灌(都江堰)走廊,成(都)青(白江)走廊,成(都)龙(泉)走廊,成(都)新(津)走廊,成(都)华(阳)走廊。
规划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总人口约16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23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74%;远期2020年总人口约20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62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81%。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6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620万人
规划建设用地:中心城在近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20平方公里以内,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35平方公里以内。

2016-2035:

构建“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包括天府新区直管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一区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为8个区域中心城。
规划人口规模: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360万
规划建设用地:至203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800平方千米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07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4平方千米

2021-2035:

构建契合资源禀赋和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人口规模: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40.3万人,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350万人以内,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400万人以内。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可控制在1.0万人/平方千米左右。中心城区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可控制在1.0-1.5万人/平方千米左右。
规划建设用地: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避让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的区域,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平方千米



重点发展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成都城市发展向东、向南移,生产要素向东、南部发展走廊集聚。值得注意的是范围有所扩大,从当初的龙泉、高新到现在的东部新城、天府新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定调,让各区域实现差异化发展。

1995-2020:

控制中心城区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向东沿老成渝路形成洪河-龙泉工业发展走廊,向南沿人民南路南延线形成石羊-华阳高新技术发展走廊。推动“五路一桥”工程的建设,加快城市向东、向南的步伐。

2011-2020:

突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新成渝城镇密集带。大力发展新城,在规划期内重点培育新青、龙泉、东升、华阳新城为较为独立的大城市。生产要素向东、南部发展走廊高度集聚,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紧凑发展格局。整合发展华阳、东升、龙泉等东、南部新城,形成天府新区组群城市,集聚新型城市功能,包括科技、商务、文化旅游、行政服务、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2016-2035:

明确城市向东发展,推动东部城市新区形成新的功能极核、新的动能。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

2021-2035:

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统筹保障中心五城区和成都高新区发展,倾斜支持四川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建设

生态环境

成都生态环境规划从中心城区到市域,从简单到复杂,从园林城市到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从“四圈七片、九廊七河、多园棋布”到构建“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

1995-2020:

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质量,至2010年全面达到园林城市的标准。都市区内各城市(镇)之间均保留生态绿化间隔带,严禁城市(镇)连片发展。严禁在城市上风、上游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加强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在城市近郊区利用丘陵、山地及河滩地进行绿地建设,建设百工堰山水公园、龙泉湖公园、牧马山旅游区等大型自然山水公园。在远郊区重点加强龙门山脉及龙泉山脉的森林覆盖,使之成为成都平原两翼的绿色屏障。

2011-2020:

适应成都建设“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为契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大手笔、新思路、高标准地规划建设绿地,努力建成分布均匀、功能完善、具有地方及历史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建构“四圈七片、九廊七河、多园棋布”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形成与城市规划布局形态相协调,

2016-2035:

加强龙泉山生态保育,建设城市绿心,推进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保护和绿色发展,建设西部生态屏障。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绿道体系。

2021-2035: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保护山水生态骨架、防止城镇粘连发展,构建市域“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

四、简评

成都,这座拥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时间的洗礼下,经历了从区域中心到国家中心的华丽蜕变。细品其规划蓝图,不难发现,成都对外的影响力辐射越来越远,在国家层面上承担的职能越来越重要,规划越来越高标准;成都将继续深耕东部区域、南部区域,生产要素继续向这两个方向聚集,同时协调各区域差异化发展;从规划规模上来看,特别是“以水定人”的人口规划上,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相信随着引大济岷、长征渠、毗河供水工程等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完成及城市发展,极有可能2350万人只是2035年的规划上限,不是最终上限;最后,成都作为首位度高、资源禀赋高的省会城市,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宜居。

注:在2019年,国家修订了《国土管理法》,从此各个城市就不再单独编制《城市总规》,而是“多规合一”编制进《国土空间总规》。目前正式公布的《2035成都国土空间总规》相当于成都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

参考资料

成都历版总规图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征求意见稿(含附图)
二十多年三次总规对比看成都巨变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pdf